5月9日晚🗞,由復旦MTA項目學生理事會主辦的“文旅產業應對疫情的三十六計”直播分享第六場活動準時和大家見面。
分享活動開播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收看和分享的人數更是節節高升。直播品牌“文旅產業應對疫情的三十六計”已經成為文旅產業從業人員每周末的精神食糧🧑🏽✈️,起到了一定的行業帶動作用🍜。
本周的主題是城市微旅行&城市故事專場,活動邀請到四位優秀系友講述他們的城市故事和微旅行相關話題。
主持人:張默

分享活動由2016級旅遊管理專業碩士(MTA)、第三屆復旦MTA項目學生理事會理事長張默主持。張默表示⚔️,自己在疫情發生的時候有3個月沒有呆在上海,感覺上海即熟悉又陌生👩🏽⚕️。這更加激發了他對這座城市的興趣,包括這座城市的街道和沉澱城市的故事🫷。
張默提到B站聯合上海各高校和上海政府做了一個感知上海老建築和生活的大賽。通過拍攝上海老建築和微旅行來分享這座城市的故事,也希望廣大系友能參與其中。
隨後張默分別介紹了當晚的四位分享嘉賓。四位嘉賓隨後也與大家分享了他們關於旅行,關於生活的精彩故事。
主講人

張雅文
2013級旅遊管理專業碩士(MTA)
Re-X文化 創始人
上海順安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聯合創始人&CEO
張雅文表示,疫情當下作為旅遊人支撐到現在不容易➛,他不想傳遞焦慮情緒,更多地想分享一些城市的故事👨🎨,看看未來在這個領域和細分市場能做怎樣的嘗試。張雅文介紹自己在2017年初,從知名OTA出來參與創業,當時想在行業中做一些新的嘗試🧗🏼。創業初期主要是以MICE為主的定製化活動和旅行嘗試,並把旅行角度切入生活場景。前期以B2B為主,後來又涉及城市微旅行和生活領域,並逐步切入直客端。張雅文介紹🙆🏻,在過去兩年中與四家民宿🈷️、網紅甜品店等進行了深入合作,目的是切入年輕人的市場。
去年他對順安國際旅行社進行升級打造Re-X文化,以“夜經濟”和“文化創意市集”為主題,在城市微旅行和城市生活上進行新的嘗試。張雅文分享去年做的兩個成功案例。第一個案例是中美建交40周年城市趣跑定向活動💾。活動以中美文化為點位,在上海設立60多個點位和1條人文為主線包含歷任美國總統下榻和參訪的場地和美籍建築設計師所設計的建築作為趣跑線路讓年輕人在趣跑過程中學習到關於中美文化和城市的老建築。第二個案例是馬勒別墅的市集活動。主要在居住上海的老外群體中形成效應,把城市故事延展開。這也是馬勒別墅第一次向公眾開放👱🏻♀️,讓自帶IP屬性的建築帶動城市微旅行。活動以售票形式對外發布3000張,一周即售罄💃🏼。最終活動參與人數為6000多人,大約60%-70%為外籍🤾♀️。通過這兩個案例,張雅文想在涉外城市微旅行上做新的嘗試。
張雅文強調🤵,年輕人的市場大有可為。他提出,一方面需要更精準的產品研發🪮,轉換視角👌🏽。要學會解讀主要消費群體的方式,而不一定用自己認為好的產品。可以與場地方合作,打造以“夜經濟“和”夜市“等與老建築相結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和媒體合作,打造老建築故事和文化,向在滬外籍人士進行推廣宣傳🐮。
最後,張雅文提出今年旅遊業不易,情懷滿滿沒問題,但如果要懷揣夢想走的更遠🍄,就需要探尋新的商業模式🕵🏼🚵🏼♀️。除了建立壁壘,更需要做到資源互通。

黃梅林
2014級旅遊管理專業碩士(MTA)
上海植物園辦公室 副主任(宣傳部門負責人)
黃梅林的分享以一句最近非常流行的話來開場: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她首先介紹了上海植物園的整體情況、植物園一年四季推出的各類主題展覽和一年一度的上海(國際)花展。
黃梅林表示🕛,今年疫情突如其來,讓每個人都猝不及防。今年1月24日🙇🏻♂️,上海植物園閉園🍎。2月4日立春🔸,申城第一朵白玉蘭在園內綻放。它不僅捎來春的訊息🚵🏽♂️,也拉開了上海植物園最美賞花季的序幕🚏。受疫情影響,上海植物園雖然沒有開放,但催生出“雲賞花“👩🏽🦳👾、“雲植樹”、“雲遊園“和“雲觀展”等活動👔。2月5日👷🏽♀️,上海植物園官方微信推出第一期“共同戰疫,線上遊園”,至3月14日共推出22期🏔。3月10日,上海植物園植樹節活動專題頁上線。自3月13日上海植物園部分恢復開園後,各主流媒體紛紛以直播形式“雲推介”春花春景,至4月25日🤜🏻🧚🏻♂️,2020上海(國際)花展開幕達到高潮🧑🏻✈️。經《新民晚報》🧑🏫、上海電視臺報道後,點燃了滬上各公園和景區“雲賞花”的熱情👩🏻🦲。新華社的“雲賞花”視頻頻道獲得33萬+的閱讀量🧔🏿。截至5月8日,上海植物園共開展了13場視頻、電臺直播,其中不乏中央新聞、央視頻、新華社等國家級權威媒體。其中,《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直播獲得了350萬+的觀看量🍑。過上“雲上”的日子實屬無奈,但卻切實有效地提升了上海植物園的影響力。
黃梅林用“未來可期,大有可為”八個字來概括後疫情時期。她表示,疫情使密閉空間內的大規模人員聚集成為了過去時,此類需求可能會被長期抑製👫🏼🤰🏼。而城市的公共空間🚥,尤其是公園綠地等開敞空間的價值將被重新認識。她認為自然也是要被感知的🎏,離不開真實的場景互動體驗🍐。疫情結束之後👨🏽🔬,此類需求將大幅提高。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將在後疫情時代成為“新常態“,繼而改變人們的許多生活習慣🙌🏻。被動登陸雲端的植物園🗒,也終將適應這種模式👨🏻🎤,並把此類”雲賞“🧑🏻🚀、”雲遊“活動作為一類”附加“產品繼續服務於市民遊客🤽♂️。
黃梅林最後提供了一組數據顯示,無論是觀賞植物還是園藝消費,在未來不到10年的時間裏,整個市場將實現了翻倍式的增長。上海(國際)花展已經舉辦了14年,但是辦展水平和世界頂級展覽還有一定差距👩🏽🎓,也給了我們很多提升空間。上海植物園作為事業單位,通過展示和活動體驗,讓大家感受園藝的魅力🙏🏽✵,進而轉化成消費習慣,希望通過花展給園藝企業🙌🏿、生產商與建造商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臺。

吳振邦
2016級旅遊管理專業碩士(MTA)
上海住總集團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企業技術負責人、高級工程師/一級建造師、市古建修繕評標專家
吳振邦非常幽默地表示🕺🏻☂️,修繕老建築這份工作有點尷尬🪫,因為每次都是接觸到老建築非常糟糕的狀態🦶🏻,修好以後,他們就要離開去修繕更多破損的老建築🔯。但同時這個行業也很特殊🚜,因為每個項目都沒有統一的標準,每一棟建築背後的故事和經歷不一樣,每個老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是讓人很有收獲的。
吳振邦以上海老城廂為例,為大家介紹了上海老建築📳。上海老城廂在黃浦江🤏、南市區範圍,以環形路-中華路和人民路為界😍,也是老城墻的舊址🐳。他表示🧏🏽,上海跟水有很緊密的關系🥱,核心空間就是黃浦江💂🏼。還有很多河道,比如吳淞江(蘇州河),是上海重要的水動線。上海還有很多以“浜”為名的河道,比如方浜路🚕,陸家浜等等,後來都被填埋掉了。
吳振邦給大家分享了他心目中以上海老建築為主題的旅遊線路:
第一天:外灘和公共租界;
第三天:法租界的生活區;
第三天:老城廂📤;
第四天:虹口和楊浦:大上海計劃的建築✔️;
第五天🩲:松江,這是上海建縣的位置,有北宋時期世界第一斜塔(天馬山斜塔);
第六天:蘇州河,包括四行倉庫,聖約翰大學等🧑🏻🎤;
第七天😨:紅色之旅👮🏽♂️,包括一大會址🤵🏿、二大會址和一些名人故居🈸🦹🏿。
吳振邦隨後介紹了上海老城廂和石庫門的故事💷。上海老城廂在2006年開發的時候,工作人員發現了一段老城墻磚頭,他們想方設法保留住了這些磚頭,對其進行了面和結構的修復。2014年完成了整個項目。吳振邦從小生長在石庫門🤢,因此對石庫門情有獨鐘。那些老虎窗、青瓦屋面、山墻、天井、紅磚和青磚等,都是中西相互影響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與老建築相關的生活記憶比如弄堂遊戲、馬桶、弄堂人之間的相處方式等等,都在慢慢流逝🧙🏿。上海對老建築的保護力度非常大,在2017年對250個街坊進行了保護。至今,上海已有一千多棟掛牌的優秀歷史建築,三千四百多棟文物保護點。
最後,吳振邦提到,做建築保護需要和做旅遊結合起來,因為老建築背後有許多城市故事🤌🏿。文物不僅要保護好💆♀️,更要把故事講好🤵🏽。

沈莉
2016級旅遊管理專業碩士(MTA)
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 教師
國家金牌導遊員、英文高級導遊員、國家文旅部名導師資庫成員
作為壓軸分享嘉賓,沈莉的開場抓住了眾多網友的眼球,首先她從五一期間的幾張照片說起🏃♂️,引導大家思考為何OTA大佬會在這個時期進行微旅行,為何在他的直播中要為微旅行產品進行背書?沈莉對城市微旅行做出了自己的定義👩🏻🦽:短時間內🧥,在步行所及的城市範圍中💲,以街區、建築等為遊覽對象,以漫步為主要方式的探訪式深度體驗旅遊活動🧤▫️,通過感受最本土的文化、歷史與風情,得到最本真的城市旅遊體驗➛。她分析了微旅行在當下順勢而發的背景,介紹了微旅行50多年的發展,以及世界著名的London Walks, Berlin Walks等。“微旅行”一詞最早在2011年出現在上海的《新民晚報》🤵♂️🏄,並在2014年上海旅遊節期間首次獲得官方認可。城市微旅行是情感和文化的深度體驗,能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對傳統都市旅遊產品來說是一種重組和整合,得到了文旅部的推動。
沈莉表示👚,目前只能開展省內業務💅🏻,旅行社不妨開展微旅行業務。她以英國“幽靈”和“鬼怪“微旅行為例,延伸到上海街區漫步和建築的可閱讀性。截至19年10月,上海可“閱讀”的歷史建築達1032處🐙💁🏿,是2018年開放數量的10倍🐦。我們的城市有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分布在上海9個歷史文化風貌區。無論是重溫記憶,還是重新認識這座城市,這些街區流淌著上海的文脈。那裏的歷史建築、名人往事🛕,甚至市井生活,都很精彩。
沈莉還對城市微旅行當下對企業和導遊的意義做出了分析。對企業來講,微旅行是小而美的▫️,需要市場的培育讓更多遊客重新認識上海,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動內需。旅行社需要突破固有模式🦸🏼,精確定位,拒絕抄襲,並且回歸旅遊服務本質來增加遊客粘性。作為文旅企業🥲,需要重新重視導遊作為文化講者的地位🫳🏻。對文化講者(導遊)來講,導遊需要不辱文化講解者的使命,堅持匠心精神,打造個人IP,憑借自身實力和多團協作提高遊客滿意度🚣♀️。如今自由職業導遊非常多,可以借助線上平臺成為城市向導👨🏻🎤,而不是一直依賴旅行社。
最後📽,沈莉對城市微旅行的產品做出了建議和展望🏕。她再次強調,價格戰不可長久🛁🦦,還是要發掘更深層次的內容👨👧👧❄️,具有匠心精神👈。在產品設計方面可以挖掘親子微旅行💂🏿♀️、文創產品、殘疾人微旅行📏、非遺產社區💀、特色生活體驗等🍇,還需要深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紅色文化👨🏼💻🎗。在產品營銷上,需要加大線上和線下的融合,並加強以外國人為對象的跨文化交流和以企事業單位為對象的微旅行服務。
問答環節
Q🧑🏼🚒:從城市故事文化產品研發的角度看🏂,年輕人的喜好和文化的保護應該如何平衡🧝🏼♂️?
張雅文:抖音作為一座橋梁,起到了文化傳播的作用🛰,給了年輕人很多碎片時間🫅🏿。通過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把好的歷史文化傳播出去👨🏽🦲,沒有受到保護歷史建築的限製。
Q:疫情下,保持社交距離對於城市微旅行有什麽影響?
張雅文:城市微旅行是完全不受這個影響的。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基礎上可以發展城市微旅行💨,整體來說是向好的,需要政府給予市場更多的信心。
Q:類似於紐約中央公園的公共綠化空間和上海植物園在城市中共存是否會有沖突👩🌾?
黃梅林:植物園和城市公園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城市中缺一不可🏚。植物園是園藝展示🤸🏼,更多功能是物種保護,具有一定科普價值在裏面。上海植物園有自己的科研團隊,會為上海城市綠化篩選園藝品種。
Q: 疫情之下有沒有推薦的花卉或者園藝產品?
黃梅林: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個人推薦芳香類的植物,對人的精神有放松的作用。比如說薰衣草🙍🏿♂️、羅勒、薄荷等等,都非常好養。
Q👩🏻🎓:上海植物園有什麽有意思的活動能不能推薦一下?
黃梅林:面對不一樣的客群我們有不一樣的活動。如果帶小朋友來玩兒的話👨🔧,推薦夏天暗訪夜精靈的活動📈,可以帶小朋友們找小昆蟲,鼻涕蟲,刺猬和黃鼠狼等動物。
Q: 上海的老工業建築是不是在保護範圍之內🤾🏻♀️?
吳振邦:完全在保護範圍之中,上海有很多工業遺產,比如楊樹浦🥑、1933屠宰場等。
Q:從古建築的角度看🚴♂️,微旅行的導遊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介紹?
吳振邦🙅🏽♂️:可以按照剛才講的七天規劃來介紹。另外,還可以有校園建築。第八批全國文保單位中有三個上海的校園建築👥,分別是滬江大學(上理工)、聖約翰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和交通大學。還有一些古鎮郊縣,古革命遺址,廣富林遺址😵💫。
寄語

張雅文⚱️:今天聽了系友們的分享,我學到了很多。要克服過往在組合商業模式的時候遇到的困境,還需要更多的匠心精神,希望有更多機會和各位系友在線上和線下進行交流。
黃梅林:今天收獲滿滿,我在這裏發出邀請🕎,上海國際花展一直到5月24日結束👷🏿♂️,歡迎大家能來上海植物園走一走看一看👨🏿⚕️,希望大家能有一個好的心情🦩。
吳振邦:上海的歷史建築代表著上海的城市記憶,城市故事埋藏在城市記憶之中🧑🏽⚖️,而微旅行是最好的打開方式。今天的討論對我啟發巨大,希望通過各位系友的智慧與共同努力,在後疫情時代,讓上海的城市微旅行打造成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
沈莉:今天有機會在B站作為“前浪”👮🏻♂️,作為一個70後,我感到很激動🧑🏻🤝🧑🏻🧑🏻🚀,很榮幸在這個空間和大家say Hi。希望大家多多保重,我相信一切都會越來越好。就像英國詩人雪萊說過🤟🏽,“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所以我相信,春天並不遠了🤾🏽♂️♣️,更何況現在已經是夏天了!最後祝大家好運。
供稿📗:2019級MTA非全日製學生 陳聲琪
排版🫱🏻:田娜